論及『本卦』『伏卦』『之卦』『錯卦』『綜卦』之說,首先要先從『本卦』『之卦』的名詞談起。而『本卦』與『之卦』名詞的肇因,起始於『重卦』的定義。

   據考古研究人員發現,文王姬昌的時代,『重卦』的運用已經十分普遍,因此文王姬昌於易學之功,並非是首發展『重卦』,而是『定卦名』『寫卦辭』。又因『定名立辭』之後,有了重卦的立基,逐出現『內外』『本它』之說。或因歷史與民俗用辭的因素下,才有『本卦』一詞的奠定。

   依此『內重卦』以『本卦』一詞定義,『外重卦』自以『它卦』論之,但易學陰陽首重其變返,因此『變卦』即成為『外重卦』的定義名詞。然因漢唐宋,儒學文字字解越見其重的因素下,『外重卦』的定義名詞,因『變』字並無文學涵義,故被改稱之為『之』字,方始於儒學用詞之人,皆以『之卦』一詞取代『變卦』一詞,而成為『外重卦』的定義名詞。

   次談『伏卦』之說。『伏卦』的意涵始於『陰伏陽顯』與『陽伏陰顯』的儒生字解思維,起因始於京房易卦的應用法則。但因『陰陽伏顯』並未列為『周易之翼』論,故數百年來『周易』的應用論者不予用之。

   而『漢朝京房』創『地支納爻』之時,因受鬼谷學派的『天干納卦』的『鬼谷遁甲術』所影響,因而取『伏』代『遁』,以『伏支』代『遁干』而用。且另有『伏爻』用法,因較不實用,故未確實流傳,但從各版的『京房易傳』中,皆能發現。僅因文字多有刪塗,故無法明確知悉真實用處,只能採行回推而究論。

   又因時代變遷下,宋明腐儒劣士不究其真、專究其字,不願落人於後,故而回尋『伏』之意解,另造其『伏卦』之說於宋明兩朝之間,並令現代之學者模糊而無所宗。

   再談『錯卦』與『綜卦』即是因『伏卦』之說而衍生於明朝,並廣用於清朝,其運用的角度便是借『東漢鄭玄』的『簡易、變易、不易』三易之說成立。且是以『之卦』為『外重卦』的定義論,發展『變易、不易』,而成就『錯卦』『綜卦』,成為儒學梅花易的法則『本、之、互、錯、綜』。但實際運用於『梅花易數』之『五行單用』法則中,『錯卦』與『綜卦』僅為推託五行運用理述的角度與方式。並未有任何實際五行運用價值與角度。

   並真正的『三易』是指『連山』『歸藏』『周』等三易,鄭玄三易之說,是以文取字,猶如近代日本的不肖學者,刻意強調的『本筮法』『中筮法』『略筮法』的『三筮法』一樣。故此不須多論。且占與卜於漢朝以後,明顯分支別論,『筮巫之說』亦被另行解釋,變成『卜筮』與『占巫』。

   另於宋朝康節先生始,因邵雍康節先生以五行發展梅花易數,並鼓吹的因素『先天』『後天』之說,更是盛囂塵上,使『伏羲八卦圖』莫名冠上『先天』一辭,令『方位八卦圖』亦莫名強硬冠上『後天』與『文王』之名。實際上『方位八卦圖』早成立於文王姬昌數百年。真正的『文王八卦圖』便真真就如同『漢辛追簡帛』書載,並非康節先生所說的那樣。

   還有邵雍康節先生創梅花易數之前,其他非易卦系的占卜法則是取干支論五行吉凶,如測字便是如此。故此邵雍康節的真正豐功偉業,就是把取干支論五行吉凶系統以數字完整整理出來,集成『皇極經世』,並與梅花易數明顯分別,以及統合『河洛理數』。

   因此邵雍康節先生之著作與言論,雖有不查史實之誤,但其統合與集成之工卻不容否認。

   其次,很多時候都不難發覺,這類問題總少了許多人發表看法,反而是固定幾個瞭解且參與。

   原因無它,因為這類問題屬於『學術領域』的範疇,那些只會瞎抄掰編故事亂講的人們,自然會因能力無法在『學術領域』的範疇插上一腳,因而不敢說話,這也是為何坊間有著難以計數的人們成天在說學術,但真有學術會議時,卻是參與人寥寥可數的固定那幾位。

   然此類議題除國內之外,於國外亦早有諸多人們深入研究,甚至論文不會少過市面書籍數倍,但都落敗在一個點上,就是針對論證的缺乏,同時也都大玩文字遊戲,莫過於拷貝抄寫以及段落更替。我曾於2007年台灣大學主辦的中國簡帛書國際論壇中,以神鬼論,使日本的教授群向台下致歉,所以說真正的學術並不是玩弄文字拷貝抄寫以及段落更替便可以的。在此期盼大眾雪亮的眼睛,切莫被那些專玩弄文字拷貝抄寫以及段落更替所矇騙唬弄過去。




  周易原文卜筮占斷派 首 易天 敬言

全站熱搜
創作者介紹
創作者 易經研究者 的頭像
易經研究者

易 經 研 究 者 的 知 識 殿 堂

易經研究者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